![](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5-min.png)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于房屋顶部的一种装饰物,约起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汉唐,清朝时甘谷已开始大量烧制。 脊兽题材多以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为主,最初是一种图腾与崇拜,后来先民们用它来表达祈福迎祥、祈祷平安的美好愿望。 永安村是甘谷县有名的一个烧制专业村,全村50多户人几乎家家都能烧制脊兽,其中尤以张云中烧制的脊兽最为著名。 从清朝开始,张家烧制脊兽的手艺就代代相传。到张云中时,已经是第四代了。张云中的太爷是人称“张大兽”的张海。张海用了近20年的时间游历名山古寺,遍访脊兽制作名家,精心学艺,潜心修炼,并最终成为一代脊兽大师。 深受家庭熏陶的张云中从小就对脊兽制作有着一种特别的感情。21岁时,已在家务农多年的张云中开始跟着爷爷张全盛学习脊兽的捏塑和烧制。也许是一种遗传,也许是一种天赋,仅仅学了三年时间,张云中就能独立完成脊兽的捏塑和烧制。 1981年,当改革的春风刚刚唤醒这座沉寂多年的小小村庄时,张云中就率先在永安村开始了脊兽的捏塑和烧制。最初的创业自然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但张云中别无选择。他的心中有一个极其朴素的想法:不能让张家烧制脊兽的手艺在自己手中失传。 张云中烧制的脊兽秉承了张氏脊兽的传统风格,其精巧的构思、精湛的手艺深受甘谷地方文化的影响。从选土、泡泥、成型、捏画、雕刻到烧制,每一件经过精心加工、制作的脊兽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又都饱含着张云中无数的心血。 张氏脊兽第四代传人张云中:一个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个是要有热爱艺术的思想,才能把这脊兽越做越好。 经过多年的磨练,张云中的脊兽制作技艺日臻成熟。他制作的脊兽也由原来祖传的十几种发展到现在的近百种。更为难得的是,张云中对每一件脊兽的制作都精益求精。因为他知道,他不能因为自己一丝一毫的失误而辱没了祖先的声名。 张氏脊兽第四代传人张云中:咱们的这些产品出去以后,一个是做工要做好、要做细,也不要让人家买主来了有闲谈话。这就是咱们对于顾客的一个负责,也把咱们祖传的这个工艺做好,不能有丝毫的对咱们的名誉有影响,人家要是说咱们的东西粗糙了,咱们就不好意思了。 1989年,张云中请来了河南的老师傅,开始试着烧制琉璃脊兽。经过反复的试制,他吸收了先进的烧制工艺,使用化学颜料进行配方并经过二次锻烧,终于成功烧制出了第一批琉璃脊兽,使脊兽这种古老的工艺不但保持了原有的粗犷和神韵,而且焕发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绚丽光彩,其艺术品位也大大提高。 张云中今年已经46岁了,独立烧制脊兽也有20多年了。对他来说,脊兽制作不只是一门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手艺,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虽然他捏塑和烧制脊兽的技艺在整个村子里几乎已无人可比,但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己,他仍在不断地吸收和学习。 张氏脊兽第四代传人张云中:艺术的事情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地向人家学习,完善自己,把咱们的这个脊兽做的越来越好,肯定跟人家也互相交流经验,学习做脊兽这方面的事情,因为到处都有好的艺术,到处都有, 不管人家其他地方咱们祖先的古建筑也好,现代建筑也好,要不断地学习,把脊兽这个东西不断地要进步和发展起来。 现在,张云中的妻子和儿子都跟着他学会了捏塑脊兽的技艺。作为张氏脊兽未来的第五代传人,张云中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希望儿子不但能继承下这门祖传的手艺,更能将其发扬光大。 张氏脊兽第四代传人张云中:前面的这个龙爪这些都要做好,粗的粗细的细这就不成,做的越精细越好, 不能有一点粘接不牢或做工粗糙。 在张云中的带动下,永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捏塑和烧制脊兽,传统的脊兽题材也因此得以大大地拓展,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包、应有尽有。看着祖传的脊兽制作工艺能被这多人喜欢和接受,张云中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乐和欣慰。 一把把甘谷乡间最普通的红粘土,一双双使惯了锄头镰刀的粗糙大手,一个个烂熟于心的栩栩如生的形象,一颗颗渴望着过上富裕生活的炽热心灵——经过岁月不断的磨砺和煅烧,才铸就了今天甘谷脊兽独特的魅力和神韵。而对于张云中来说,古老的脊兽不仅是一种祖先神灵与图腾崇拜的象征,其中更深深地积淀着他们虔诚的信仰和美好的愿望。因为这一尊尊用泥土捏塑烧制而成的脊兽就是黄土地的象征,黄土地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