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脊兽
在悠久而绚烂的华夏文明里,甘谷脊兽,以其朴素的大美,别样的风情,演绎屋顶的传奇,传唱远古的文明。是什么,让亭台楼阁风姿飘逸的屋面顾盼生情,是什么,让庙宇殿堂华丽动人的屋顶流光溢彩,是什么,让质朴细腻的绵绵黄土默默诉说大地的心事,又是什么,让远古的传说和年轻的祝福凝固成坚定的承诺、永恒的信念。
享誉陇右的甘谷脊兽,浑朴如大地的色彩,凝重似青铜的光泽。在绵延的岁月里,以它独特的魅力,浓郁的风情,穿越无数次的寒来暑往,在超尘拔俗的环境里,高卧于庙堂之上,飞临于屋宇之端,凭吊远古的历史,遥望远方的亲人……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瑞兽,有龙、狮子、狻猊、狎鱼、天马、獬豸、斗牛等。它在古代既是权力的象征,又是驱邪祈福的镇宅之宝,常见于殿宇、寺庙及民居建筑。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放的脊兽在数量上和形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组成脊兽的祥瑞动物,每一个形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比如,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这些统称“兽头”。脊兽由瓦制成,高级建筑多用琉璃瓦。脊兽当初只是为保护屋脊而设计的一个建筑构件,后来逐渐被美化成各种动物形象。近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这样评价脊兽:“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脊兽最早可追溯到周朝,西汉时已有明确纪年的脊兽,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檐角屋脊上还只有一枚脊兽,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清朝时,已十分繁荣,形成了“仙人骑凤”的壮观形态。而今,建筑屋顶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从龙翔凤舞到飞禽走兽,从神佛仙道到凡夫俗子,从帝王将相到才子佳人,从日月星辰到山川万物,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在悠悠岁月里,那些玲珑雅致的脊兽,给辛劳的人们带来无穷的遐想……
摄影 黄杰,甘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甘谷脊兽制作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据《甘谷县志》记载,在清朝后期脊兽工艺从北京传入甘谷。从此,甘谷的瓦窑里既生产砖瓦,也烧制脊兽。在长期的实践中,甘谷艺人不断把当地的传统风俗融入到脊兽制作技艺中,在脊兽制作中杂糅佛教、道教、儒家文化以及原始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吉祥文化等各种观念,制作题材也从民间传说到神话典故,从鱼虫鸟兽到花草树木,五彩缤纷,具有鲜明的陇右文化地域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古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摄影 黄杰,甘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一位世世代代生活在甘谷土桥子(新兴镇永安村)的农民,却是一位在甘谷脊兽发展史上光彩夺目的艺术大师。土桥子自古就有烧制砖瓦的习俗,民间有“土桥子的瓦碴,双碾子的泥,史家坪的秀才多如鱼”的民谣,但是张海之前,这里只能烧制简单的民用砖瓦,以至村以“瓦碴”出名。但张海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张海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卒于1956年。自幼学习烧制陶器砖瓦,长大后先后拜北京脊兽大家王勤、陕西宝鸡脊兽名家张德高为师,得其真传,但他并不以此为足,游学名山大寺,观摩高手名作,详观翎毛走兽,苦心钻研,精益求精。至40岁时,技艺精纯,远超其师。当时他制作的脊兽广卧于甘谷、武山、陇西、渭源、天水、秦安等地的名山大寺以及官宦人家的屋宇,艺名远播,人皆因以为号“大兽”。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脊兽艺术创作中,把甘谷的脊兽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他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艺术的才情,创作了大量享誉西北的脊兽艺术精品。这位世世代代与黄土打交道的艺术大师,用一把把最寻常、最普通的泥土,演绎屋顶传奇,倾诉大地心事,传递远古文明,讲述心灵故事。
摄影 黄杰,甘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见惯了城市林立的高楼,行走在甘谷乡村的古道,望着那些蓝天之下、绿树之中起伏错落的民居,层次分明的庙宇,让人心生踏实,心旷神怡。那些流畅飘逸的屋面之上,高峻华丽的檐角之巅,装饰着古代一样玲珑雅致的脊兽,也装饰着今时芸芸众生的平凡梦境。
摄影 黄杰,甘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摄影:靳宝生,甘谷摄影家协会理事
摄影:靳宝生,甘谷摄影家协会理事
摄影:靳宝生,甘谷摄影家协会理事
摄影:沈鸿钧,甘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摄影:沈鸿钧,甘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摄影:沈鸿钧,甘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摄影 余大江,甘谷摄影家协会主席
摄影 余大江,甘谷摄影家协会主席
摄影 余大江,甘谷摄影家协会主席
摄影 余大江,甘谷摄影家协会主席
摄影 余大江,甘谷摄影家协会主席
摄影 余大江,甘谷摄影家协会主席
摄影 余大江,甘谷摄影家协会主席
摄影 余大江,甘谷摄影家协会主席
摄影 余大江,甘谷摄影家协会主席